对外贸易融资 案例 套利(国际贸易融资套利)

套利降温背后的融资逻辑

中经金融:follow me!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外管局加大了对外汇业务的管控,严查资产外逃、资金套利等违规行为。在近期披露的一系列外汇违规案件中,广州银行、韩亚银行、天津银行等5家商业银行因内保外贷业务违规遭重罚,该项业务也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下,中国企业海外融资需求旺盛,融资规模增长迅速。然而,在监管趋严、银行审查谨慎和市场套利空间缩窄的情况下,资金通过内保外贷的套利投机行为正在降温。

央行决定自2018年8月6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套利利差收窄

“如今通过外汇单纯做套利的情况很少了。”华夏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仅仅为了利差收益的内保外贷业务,可能不再有银行愿意接单。

然而,在2017年之前,内保外贷业务作为传统跨境业务受到了资金的热捧。部分企业通过该项业务在国内银行定存和国外银行贷款上“吃”利差,长期套取所谓的无风险收益。

该人士对记者表示,之前国内3年期的定存利率能够接近年化4%,而国外银行贷款利率却不到2%。通过内保外贷业务,企业在利差上就有2%以上的套利空间。同时,境外资金能够再通过结售汇方式进入国内,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理财或信托。此外,较长时间的人民币升值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汇率波动收益,甚至少数企业还会通过质押和结售汇实现杠杆操作。

“通过内保外贷,资金实现的汇差加利差综合收益能够达到9%,这也吸引了一部分资金依赖政策漏洞进行投机。”上述人士称。

实际上,商业银行此前对内保外贷业务也是情有独钟。银行能够通过可观的保证金实现存款的冲规模,并赚取一部分的中间业务收入。况且,该项业务并不占用银行的信贷规模,这让该项业务存在做大的可能。

然而,该项业务的套利空间正在收窄。平安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经过了多次下调,3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化利率为2.75%,较之前下降了1%以上。国外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根据银行的不同有差异,但是综合贷款年化利率也有上升。”

该人士认为,境内外利差的变动让套利空间缩小了不少,甚至不能对冲汇率带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外管局对于外汇业务的监管如今已是高压态势,尤其明确了银行审查责任后,银行业务流程上也更加谨慎。“以前,内保外贷是一些股份制银行、地方城商行冲规模的利器,现在只有国企或者央企在海外有业务需求的才会做,单纯套利的少了很多。”

聚焦贸易背景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下,跨境并购规模的增长带动了融资的需求。

据汤森路透发布的报告,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规模达766亿美元,同比增长46%。并购标主要集中在能源、电力、制造等行业。其中,对欧洲企业的跨境并购在上半年同比增加一倍,达到454亿美元。

“2017年是一个分水岭。此前中企的海外并购大多在房地产、酒店、影视娱乐领域,而今这些领域的并购占比大幅减少,制造业、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大消费在逐渐替代。”上述平安银行人士表示,外管局发文明确支持正常内保外贷业务,打击的是投机套利的行为。

事实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余明此前联合撰写的《内保外贷的资产转移隐忧》一文中,对部分企业可能会利用内保外贷的通道转移境内资产表示担忧,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不论是境内银行还是境外的银行,在办理内保外贷业务时均存在重视“信用风险”而相对忽视“合规风险”的现象。

据了解,在对外直接投资受限的情况下,内保外贷确实能够实现资金的“间接出海”,不少企业运用内保外贷套利,导致外汇储备的减少。事实上,国内外汇储备确实在近年减少较快,2017年1月外汇储备甚至跌破了3万亿美元,资金大规模流出明显,该现象也引起了监管方面的高度重视。

“不管是转移资产、违规套利,都是不具备真实的贸易背景。所以,监管加大了内保外贷业务的贸易背景审查,而银行在其中起到了比较关键作用。”一家券商分析师称,银行不仅要考虑到履约的倾向性,更要抵挡住存款和收入的诱惑。

该分析师认为,在内保外贷业务中,商业银行通常重视的是融资主体的信誉和履约的可能性,对于境外贷款资金的流向缺少有效监督,也没有相关监督措施。这就导致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企业能够实现投机。“外管局时下要求银行对各方面要审查,加大了对资金用途的监控。”

从外管局披露的5家银行内保外贷违规案来看,多数是缺乏真实贸易背景的,而银行在其中也没有尽到审查义务,这无形中增加了资产外逃和资金套利的可能性。

“如今很多情况是企业拿着境外的审批单,在境内找有额度的商业银行,银行对于企业贷款资金的用途还能有所了解。以前先走国内银行的担保程序,很难了解企业贷款资金的用途。”上述华夏银行人士称。

值得关注的是,在境外融资需求较旺盛的情况下,不少中资银行也加大了境外的布局,放贷规模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跨境放贷规模增长超过5 倍,到2017年底规模已经达到了6300亿美元。 这些贷款多数是配合国内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

此外,商业银行在境外的布局还体现在网点上。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有10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68家一级机构,其中包括18家子行、40家分行和10家代表处。从机构类型看,3家政策性银行和5家大型商业银行仍是海外布局的主力军。在融资规模方面,过去3年中资银行业机构共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项目近2700个,累计授信近4000亿美元,发放贷款超过2000亿美元,相关贷款余额约2000亿美元。

中经金融是《中国经营报》旗下专注财经领域新闻的公众号,内容覆盖银行、保险、券商、基金、交易所等多个金融行业,每天多条原创,旨在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服务。

[版权说明]

本文为原创内容,如欲转载,请联系后台。

Bitget交易所

Bitget交易所V

”从外管局披露的5家银行内保外贷违规案来看,多数是缺乏真实贸易背景的,而银行在其中也没有尽到审查义务,这无形中增加了资产外逃和资金套利的可能性

文章数
0 评论数
浏览数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标签列表

目录[+]